什么是正确?什么是正义?——大同区检察院干警观《第二十条》有感
时间:2024-03-14
来源:本站
编辑:张彤
录入:张彤
审核:王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
如何践行“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
让我们听听大同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干警对《第二十条》的观影感受
……
第一检察部四级检察官助理刘畅
电影《第二十条》是一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命名的普法宣传片,由王永强持剪刀伤害案、张贵生见义勇为案和韩雨辰阻止校园霸凌案三个故事构成,三个故事实际上代表了现实中一系列出于善意或自保的受害人被定性为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的案件。看完电影,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律不仅仅是文字、是条款,也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是人民群众对这个社会最朴素的价值追求。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应当始终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将“法”融入到别人的人生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二检察部一级检察官李柏妍
电影《第十二条》充分地反映出法律本身和执法者的法律适用对于国家和民众的重要性(办的是别人的人生),多角度探讨了坚守公平正义的问题。影片在喜剧的外衣下深藏着社会意义,以最基层最朴实的涉正当防卫案例诠释着法律的博大精深,弘扬公平正义,引起观众共鸣。影片对于角色的选取和每个角色的演绎非常到位,既有笑点又有泪点,还体现出普法作用。通片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法不能向不法低头”!
第三检察部聘任制书记员孙志博
电影《第二十条》以刑法第二十条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为框架,旨在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是一部近年来难得的普法类电影。影片中所有的情节铺设都是为了给“韩明检察官”以力量,在最后听证会上讲出那段经典陈词,“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这些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检察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国家机关,作为检察人就要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付出不懈努力,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正确的事情。
第四检察部试用期人员王业鑫
电影《第二十条》演绎了一个典型的正当防卫案件——“王永强刺杀刘文经案”。电影的叙事铺展是我国“正当防卫”司法实践历史的一个缩影。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司法惯例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法律是为了让百姓感受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而不是让他们对正义产生更多的疑惑。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有无数执法司法人员对维护公平正义的执着坚守,有坚守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底气,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这,正是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理念的最好诠释。
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何海艳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指导办理了“昆山反杀案”等一批正当防卫案,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在持续激活正当防卫制度的同时,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源于生活的电影版《第二十条》同期“上演”,法律不仅是冷硬的条文和严密的逻辑,更是人们心中对公正的渴望和追求。那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的台词,道出了我们司法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公平正义,简单四个字,却有千斤重。在日常办案中,我们要做到“情同此心,如我在诉”,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负这一身“检察蓝”。
综合业务部三级检察官马宁宁
《第二十条》既有笑点,也有泪点,又深刻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实。电影围绕“被害人反杀加害人”、“见义勇为导致加害人受伤”、“互殴”等三个类型的故事,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也通过办理案件,展现了检察官们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不懈、秉公执法的精神。
作为人民的检察官,我们一方面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一方面也是普通公民,在用检察官身份办理每一个案件的同时,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推理,是公道自在人心的价值判断,是人民群众朴素正义观的体现,是天理国法人情的有机结合。
综合业务部一级检察官慕春艳
《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更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生活真实写照,会影响每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最高检白话解释“正当防卫”:“被打了为什么不能还手?见义勇为有什么错?被反复折磨、欺辱,面临重大人身安全,为什么不能勇敢反抗?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当人们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回看电影台词,依旧让人荡气回肠。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
《第二十条》让我深深体会到,身穿检服的我是人民的守护者,执法、检察、审判系统,是每个人在追求美好生活向往路上,最结实的后盾,也是最后的保障。公检法系统,办的不是案子,是每个具体家庭的人生,追求公平正义就是最后的底线。
政治部试用期人员张彤
检察官不仅是犯罪的追诉者,更是无辜的保护者。法律不能仅仅是冷硬的条文和严密的逻辑,它的存在应当使违法犯罪的成本上升,而非让见义勇为者承受更大的风险与代价。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失守,失去的可能就是民心。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应该是检察机关的办案理念,更应当深深植入每个案件参与人员的脑海,只有我们检察人员守住法律的底线,让法律应成为捍卫正义与善良的锐利武器,才会将公平正义始终以看得见的形式展现在人民群众的面前,为弱势群体提供坚实的后盾,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
办公室一级科员陈依同
电影《第二十条》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观影后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公平正义来自哪里?如何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如何坚守履行检察机关的职责?结合影片及工作实际,我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有对朴素正义观念的执着,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执法司法人员的执着坚守,检察工作人员需要“如我在诉”的责任担当。只有将“如我在诉”的理念贯彻到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我们应该动态的、辩证的理解法律的实质和时代的变迁,不断用常理、常情、常识,来矫正我们的司法理念,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法治诉求,适用时代的发展。
作为一名新任检察工作人员,守望正义,不仅是一份庄严而厚重的责任,也是我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我将自觉地站稳人民立场,遵从内心、遵从法律、追求真相、。
法律的权威
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这份期待
就是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为了回应这份期待,
检察干警将孜孜以求,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