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检文化大讲堂开课了
时间:2016-06-20  来源:省检察官文联秘书处   编辑:陈克     审核:陈玉庆     录入:陈颖 陈晓嵩
【字体:  

  五月的哈尔滨丁香花盛开,沁人心脾,五月的黑龙江万木葱茏,生机盎然,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五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省检察官文联,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龙检文化大讲堂》终于和您见面了。
        龙检文化大讲堂以“传播优秀检察文化,培育优秀人文精神,共享检察文明成果,提升检察干警素质”为宗旨,以传统文化、文明礼仪、人文科学、社会历史、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邀请相关学者和检察系统内部检察文化人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所以说龙检文化大讲堂既是检察文联会员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展示检察文化才能的重要平台,也是全省检察干警检察文化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
         龙检文化大讲堂第一期非常荣幸的请到前不久省院机关党委、团委举办的读书报告会几名优秀的年轻检察干警,他们将把他们的读书体会与黑龙江省检察官文联所有的会员分享,相信大家通过他们的读书报告一定会开拓视野、启迪思想、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今天为大家作读书报告的是省检察院计财处的陈颖同志。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读书报告人 省院计财处 陈颖
         主持人:你对习总书记《知之深 爱之切》这本书有什么感受?
  刚才赵权同志对这本书介绍的非常全面,让我受益匪浅。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发现习总书记对我们年轻人是非常关心与关爱的,更是给予了殷切的希望与嘱托。总书记1983年在正定县青年“三热爱”教育大会上就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大业已经无可推卸地落到我们年轻人的肩上”。看过这句话,我顿时感到荣誉感满满、信心满格,但同时也认识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激起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主持人:在以往看过的书中有没有哪本书的主人公体现的精神能承载总书记的期望与寄托?简单介绍一下。
说到这本书呢,我先卖个小关子,书的作者与咱们的习大大颇有渊源,总书记也提及曾和他同住一个窑洞彻夜长谈,2015年两会期间还为这本及演绎作品点赞。可能大家已经猜到了,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就是的《平凡的世界》。说到这本书,我特别想介绍一下书的作者路遥。他是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5年至1988年之间完成了百万字的鸿篇巨作--《平凡的世界》。1992年11月17日就在创作完成后的4年因病医治无效,英年早逝,年仅42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十年磨一剑”,呕心沥血之作。书中饱含了作者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误,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
这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文革后期至改革开放中期,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与乡村生活。全书共分为三部。书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节多样,主要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奋斗历程为主线。哥哥孙少安是个立足本土、克服重重困难、敢于承担家庭重担、率先带领生产队搞责任田、办砖厂的农村青年,他可以算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成功者;弟弟孙少平是个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地完成了学业,立志成为改变命运、跳出原有生活环境的知识青年。
2.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那书中的哪些情节、寓意或精神最能触动你的内心?
其实,我这本书大概是我5年前读的,但书中有许多情节总徘徊在脑海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主人公孙少平在就读高中时,每天只能吃一次饭,开饭时那种怀着自卑、怯懦与胆小去取属于自己的两个黑馍馍的心理斗争过程。
主持人:您的介绍非常有代入感,能再分享几个吗?
那么我继续介绍弟弟孙少平,他相对于哥哥命运更挫折些。他读完高中后放弃乡村教师的工作,走到城市去务工。一开始,与一帮衣衫褴褛的人在桥底下等待包工头像选牲口一样挑选他们。被选上的欢呼雀跃,没被选上的只好等待下一个救世主。我想这是对一个人的人格怎么样的践踏与蹂躏。但孙少平面临现实的困境,没有退缩、更没有求援,他的好朋友金波就在这个城市,他没有去找朋友,他不愿意让朋友看到此时的自己,他有他的坚持、有他的自尊,有他的决心。真的,无论何时想起书中描述的场景都让我唏嘘不已, 面对如此的磨难不退缩真是难能可贵的坚持。
  主持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贫乏的物质条件下,孙少平是如何战胜的呢?有什么力量支持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今天读书访谈的主题特别的贴切,就是书籍的力量,知识改变了孙少平的命运,塑造了良好的品格,成为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曾说过,总有一天我会爬着火车皮走出去。孙少平从高中起就酷爱阅读,大量翻看苏联名著与描写革命烈士的书籍,在不断的熏陶和陶冶下,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书籍为孙少平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门,自然也为他搭起了通往外界的阶梯。通过不断地吸取精神给养,他克服贫穷,完成了学业;克服自卑,与知识青年田晓霞成为恋人,共同追求更高的理想;克服生活带来的双重打击:恋人去世与面部毁容,重拾信心返回工作岗位努力工作,照顾师傅遗孀。到此,我想他应该是完成了一个自我的救赎,从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塑造,到最后能够回馈社会、帮助他人。他成为中国小说届保尔柯察金式的人物,是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楷模,成为青年人奋斗的榜样。
  其实书中的主人公都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自觉继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这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
3.这本书所描述的苦难、挫折、困惑等是否局限了主人公的个人长?                                                                   
很感谢主持人提了一个我比较熟悉的辩论命题,让我回想起大学四年的辩论时光。言归正传,从哲学角度讲,这是在讨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从这本书的立意角度是倾向于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回答主持人、在座的领导与青年朋友,挫折或苦难没有局限主人公而是作为一种反作用力在不断激励着他。这就是当下所流行的挫折教育,外部恶劣的环境激起了主人公的“小宇宙”,让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成就了他的事业,塑造了他高尚的人格。
  主持人:作为新生代的80后,你认为我们现在的苦难是什么?是不是没有机会被磨练了?
  任何时代、任何困境中,任何人都有坚持真善美原则、改变命运、争取尊严的力量,超越自己的平凡。社会上有人说,现在生活太优越了,物质条件太好了,无需再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历史的车轮不可能倒退,我们的确无法回到过去,去感受主人公孙少平那代人所经历的一切。相反,我们是站在他们那一代人的肩膀上感受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今天,我们更应结合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当下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现在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变差,食品药品安全让老百姓忧心忡忡,城镇化加速,大量人口涌进城市,交通拥堵、看病难读书难,等等。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身心俱疲、鸭梨山大。这些也成为有些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工作不努力、学习不进取、生活态度消极的借口。其实就是没有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关系。
主持人:通过读这本书,结合你自身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经验,你觉得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呢?
通过阅读这本书,主人公给我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工作自然需要积极进取,学习肯定要孜孜不倦,生活也必须肩负责任与义务。关键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说到如何协调,工作任务重、孩子小需要照顾等问题同时出现时,也让我焦头烂额、力不从心。但是书中的主人公给我上了严肃的一课,为我树立了榜样。主人公的这种奋斗精神永存,可是,生活时代不同,具体行为方式却不能拿来就用了。
主持人:那怎么才能让主人公的精神得以继续与发扬,为我所用呢?
其实,在生活中不乏有事业与家庭双赢的老前辈、老领导,他们是主人公奋斗精神的践行者,让我们学习与借鉴起来更加直观与便利。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下基层与一些主要位置的领导接触,而且身处在一个老同志较多科处室,所以经常有机会向他们虚心请教。我发现他们不但政治觉悟高、信念坚定,在实际生活非常善于处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他们经常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给自己的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子女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虽是无穷,但也需要自身的吸收与运用。就像原来大家都说,要想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现在是动车时代啦,靠内生动力,要发挥动车组效应,就是车头只是授电启动,不用车头牵引,每组车都有自身的动力启动。所以,作为年轻的检察干警,要以他们为榜样,同时要激发自己的内生动力,正确处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敢于进取的年轻人,更好地服务于检察事业!